现有GSM网络中的软交换建设分析

0、前言

    作为下一代网络(NGN)的核心技术,软交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。软交换是NGN的控制层,为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,是NGN呼叫与控制的核心。

    软交换技术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最显著特征,即其核心思想的3个基本要素是:

    a)开放的业务生成接口:通过API与“应用服务器”提供新的综合网络业务。

    b)综合的设备接入能力:支持众多的协议,以便对各种各样的接入设备进行控制,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投资并充分发挥现有通信网络的作用。

    c)基于策略的运行支持系统:采用一种与传统OAM系统完全不同的、基于策略的实现方式来完成运行支持系统的功能,按照一定的策略对网络特性进行实时、智能、集中式的调整和干预,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
    软交换技术由于其开放的体系架构、快速开放新业务的能力、便于核心网设备的集约化,并充分考虑了核心网的节点安全和备份,将成为未来核心网发展的方向。

    软交换技术不仅可应用于未来的3G网络,在GSM网络、固定电话网上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。下面主要针对软交换在GSM网络上的建设方案进行论述。

    1、在GSM网络中引入软交换的背景

    在GSM网络中引进的软交换设备由Server和MGW(MediaGateway)两大部分组成,与传统TDM交换机相比,软交换设备具有如下优势:

    a)技术优势

    (a)采用承载和控制分离架构,便于集中化维护管理、便于快速开发新业务、便于MSC的容量均衡和容灾等,是NGN的核心技术;

    (b)采用基于IP承载的软交换设备,MGW之间无级网相连,可优化网络结构,便于向未来分层架构的NGN演进。

    b)价格优势

    (a)由于采用了开放式平台,易于接收革新应用,便于新业务的部署和开展;

    (b)根据2006年上半年主流厂家的报价,软交换MSC比TDMMSC的价格约低25%;

    (c)建设初期,需要建设IP承载网来承载软交换系统,需增加部分投资,但从长远来看IP承载相对TDM承载的传输利用率更高。

    c)符合未来网络发展趋势:软交换采用IP软交换技术,符合NGN的整体发展思路,符合未来语音、数据、多媒体全业务融合网络的发展方向。

    因此,我国GSM网络运营商都提出要在现有GSM网络上建设软交换设备,并主要考虑采用分离架构的软交换设备。

    下面以一个省为例介绍采用分离软交换设备的组网方案。

    2、软交换组网方案

    2.1话路网网络组织

    2.1.1GSM话路网现状

    目前移动GSM数字移动通信长途网采用二、三级混合结构。二级结构的省内话路网由一级兼二级汇接中心(TMSC1/2)和本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(MSC)组成。三级结构的省内话路网由一级汇接中心(TMSC1)、二级汇接中心(TMSC2)、MSC组成。三级网络结构又分两种情况:部分省采用二级逻辑网络组织,即省内网元与一级、二级汇接中心均相连,省际业务由一级汇接中心转接,省内业务由二级汇接中心转接;部分省采用三级网路组织,即省内网元只与二级汇接中心相连,省际业务由二级汇接中心转接至一级汇接中心。

    本地网各MSC与GMSC之间设置直达中继,以疏通移动网与其他网之间的话务。各MSC之间设置直达电路,以疏通MSC之间的直达呼叫或越局切换。

    2.1.2语音不基于IP承载下的话路网组织

    对于新增软交换MGW部分,如果语音不考虑基于IP承载,可按照TDM端局组网原则考虑。图1示出的是语音不基于IP承载下的话路网组织图。

    图1 语音不基于IP承载下的话路网组织

    2.1.3语音基于IP承载下的话路网组织

    如果语音考虑基于IP承载,可按照如下组网原则考虑:

    a)对于MGW间网内:同一本地网内设有多个MGW时,直接通过IP网网状互联;不同地市的MGW通过IP网网状直联。

    b)对于MGW网间:同一本地网内,MGW与所辖区域的2GMSC、GMSC设置直达电路。对本地网局(所)较多的地市,为了简化网络结构以及局数据的复杂程度,也可通过本地汇接局或者关口局转接。

    对于长途话务,MGW与其他地市的MSC、GMSC间的连接方式有如下几种选择:

    方式一:MGW通过现有长途汇接网疏通与其他地市的MSC、GMSC。

    方式二:考虑不同地市间长途话务量尽量通过IP网承载:即A地市MSC/GMSC→A地市MGW→B地市MGW,A地市MSC/GMSC→A地市MGW→B地市MGW→B地市MSC。

   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,语音基于IP承载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,长远来看将采用方式二。但考虑到一次性实施的难度和风险,可先考虑采用方式一,再分步骤分阶段向方式二过渡。图2示出的是语音基于IP承载下的话路网组织图。

    图2 语音基于IP承载下的话路网组织

    2.2信令网网络组织

    2.2.1GSM信令网现状

    目前移动GSM七号信令网结构采用二、三级的混合组网结构,采用A、B双平面的组网方式。同一平面内的STP网状相连,平面间成对STP以C链路相连。

    二级结构的省内信令网由高级兼低级信令转接点(H/LSTP)和本地信令点(SP)组成。三级结构的省内信令网由高级信令转接点(HSTP)、低级信令转接点(LSTP)、省内网元组成。部分省采用逻辑二级网络组织,即省内网元与高级、低级信令转接点均相连,省际业务由高级信令转接点转接,省内业务由低级信令网转接点转接。部分省采用逻辑三级网路组织,即省内网元只与低级信令转接点相连,省际业务由低级信令转接点转接至高级信令转接点。

    本地网内信令采用以直联为主的方式,即各网关局与各移动交换端局间设置直联信令链路,各移动局间设直联信令链路,网关局与HLR设置直联信令链路(Gateway功能),移动端局与HLR设置直联信令链路(位置更新、鉴权等功能)。

    2.2.2信令网组网建议

    新建软交换的信令网组网方式建议如下(以纯三级信令网结构为例):

    a)MGW与Server间采用H.248协议,通过IP承载。

    b)Server与MSC、GMSC等设备间的ISUP/TUP消息通过MGW/SG或者LSTP转接。MGW/SG与本地MSC、GMSC间设置直达七号信令链路,通过IP承载网传送信令消息到Server进行处理;Server与MSC、GMSC、TMSC间的ISUP/TUP消息通过LSTP转接作为备用路由。

    Server与TMSC设备间的ISUP/TUP消息通过LSTP转接。为避免Server与TMSC开设直达信令链路占用大量的TMSC设备的信令链路,建议由Server通过一对LSTP转接(可根据汇接局的信令资源情况灵活调整)。

    c)Server与BSC间的BSSAP消息通过MGW/SG转接,MGW内置信令网关SG,MGW/SG与本地BSC间设置直达七号信令链路,通过IP承载网传送信令消息到Server进行处理。

    d)Server与SCP间的CAP消息仍通过LSTP转接。

    e)Server与Server间初期采用ISUP信令,通过TDM信令承载。

    如果不同Server管辖同一本地网内MGW,Server间信令由MGW/SG转接。

    如果同一Server管辖不同的本地网的MGW,逻辑Server间信令按照长途信令处理,由LSTP转接。

    下一步再考虑将Server间的ISUP信令改为BICC信令:改为BICC信令后,省内Server间BICC消息通过IP承载网直接疏通。

    f)由于Server采用大区管理机制,与所辖大区内HLR间的MAP信令都可认为是本地网范畴的信令,与其他地市和省际间的信令认为是长途信令,对于长途信令消息,仍通过一对LSTP进行转接,对于Server与所辖地市HLR间的信令消息有如下3种方式:

    方式一:Server与所辖地市HLR间的MAP消息全部通过本地MGW/SG进行转接;Server与HLR间的MAP消息通过LSTP转接作为备用路由。

    方式二:Server与所辖地市HLR间的MAP消息全部通过直达信令链路疏通;Server与HLR间的MAP消息通过LSTP转接作为备用路由。

    方式三:如果Server与HLR在同一本地网,通过TDM电路直联;如果Server与HLR不在同一本地网,通过MGW与本地HLR设置直联信令链路,经IP承载网传送信令消息到Server进行处理;Server与HLR间的MAP消息通过LSTP转接作为备用路由。

    方式一的优点是局数据原则统一;缺点是Server与HLR间的MAP消息全部需经过MGW/SG转接并基于IP承载网疏通,增加了MAP消息的时延及对IP网带宽的占用。

    方式二的优点是局数据原则统一,Server与HLR之间设置直达信令链路,不需额外占用IP网带宽,稳定性好;缺点是需要增调Server与所辖地市HLR之间长途电路,电路的安全性相对本地电路稍差。

    在不考虑有备用Server的情况下,总体上来说方式二要优于方式一,但方式二需要增调Server与所辖地市HLR间的长途电路,电路的安全性相对本地电路稍差。如果考虑到备用Server的使用,方式一相对方式二局数据设置简单。

    从未来技术演进趋势来说,窄带信令将向宽带信令转变,那么信令基于IP承载是未来趋势;目前软交换厂家,如华为、摩托罗拉等在现网已经有方式一的信令连接应用案例。图3为按照方式一组网模式下的信令组网图。

    图3 信令网网络组网示意图(N+1备份方式)

    2.3IP承载网网络组织

    从综合软交换核心节点选择、带宽需求、网络安全的方面考虑,结合IP承载网的特点,建议软交换IP承载网按照以下方式组织:

    a)双星型结构。

    b)在省会设置两个核心节点,分别放置一台高端路由器。

    c)在每个建设软交换节点的地市设置接入节点,分别放置两台高端路由器,这两台路由器应尽可能分别设置于不同局址的机房。

    d)接入路由器至核心路由器分别通过155MPOS链路相连。

    e)MGW和MSCServer分别通过FE连接至局域网交换机,再接入两台接入路由器,实现链路保护。

    IP承载网网络组织示意图见图4。

    图4 IP承载网网络组织示意图

    2.4计费、网管连接

    对于软交换的计费,只需要大区中心Server与计费系统相连。

    软交换的Server和MGW都需要通过物理通道连接到软交换的OMC-S,然后连接至省级网管。

    2.5Server备份方式

    目前软交换Server备份方式主要有两种,一种是N+1备份,一种是MSCinPOOL方式。

    2.5.1N+1备份方式

    正常工作模式下,备用Server和主用Server利用心跳链路连接,实时监控主用MSCServer的工作状态。一旦主用MSCServer出现故障,备用Server立即接管故障Server下挂MGW的管理及呼叫处理,保证网络的可用性。备用Server接替主用Server工作时共用主用Server的信令点编码和GT码。

    当所有主用MSCServer正常工作时,备用Server将通过手工方式对所有主备Server的静态数据进行同步。当某主用MSCServer发生故障时,备用Server激活到其他主用Server的MISUP信令,MGW注册到备用Server上。此时备用Server中没有该区域漫游用户的用户数据,HLR中该故障Server下的漫游用户位置信息均无效,当用户进行主叫、发短消息、位置更新等操作时,需要到备用Server进行资源申请,备用Server就会到相关HLR中取该用户的三元组数据,完成该主叫用户的位置信息插入,此时该用户恢复被叫功能。对于一些没有任何主动行为的用户,将会通过接续过程自动从HLR插入用户信息,从而恢复用户数据。

    当故障MSCServer恢复后,人工断开备用Server和其他主用Server之间的MISUP连接,闭锁备用Server到MGW的链路,激活原故障MSCServer的相关路由,实现故障倒回。

    图5示出的是N+1备份实现方式示意图。

    图5N+1备份实现方式示意图

    2.5.2MSCinPOOL方式

    采用MSCinPOOL方式,系统可以在池化服务区中的多个MSC之间分配用户,而不是利用单个MSC为特定区域提供服务。

    一个MSCinPOOL方式可以把综合区域看作单个实体为其提供服务。每个BSC或RNC都与池中的每个MSC建立连接。

    由于系统可以根据BSC或RNC中的业务分配算法在MSC节点之间分配漫游到池化区的用户,而且用户在离开池化区之前一直在同一MSC中注册,因此可以改善业务分配。

    MSC池化可以提供负载分担和灾难恢复特性。图6示出的是MSCinPOOL备份实现方式示意图。

    图6 MSCinPOOL备份实现方式示意图

    3、软交换系统对IP承载网和传输的要求

    采用分离架构的软交换设备,对Server和MGW之间的物理连接提出更高的安全保障要求,因此在网络组织和电路使用及调度方面应注意物理路由的安全性。

    3.1对IP承载网的要求

    a)IP承载网的结构要简洁,且安全、高效、稳定。

    b)IP承载网与软交换设备接口需要紧密配合,IP地址统一规划,加强接口间测试。

    c)IP承载网具有有效的病毒预防和检测机制。

    d)应充分论证IP承载网在各种故障情况下的恢复保护机制,能够在IP承载网上实现可靠的异地容灾方案。

    3.2对传输网的要求

    a)加强传输网络的安全保障,尽量考虑建设传输二平面,增加物理传输通道的安全性,保障IP承载网和软交换长途传输电路的安全。

    b)传输网络能够进行便捷的电路调度和调整。

    4、软交换对维护管理体系的要求

    由于软交换Server集中设置,而MGW分散放置,对维护管理提出新的要求。

    大区中心(Server集中放置的地市)维护人员与所属地市维护人员应该分别设定账户,并明确账户的权限。对维护人员应按照不同的角色,设置不同的职责权限,并由相关主管部门对用户角色的权限设定进行审阅并签字确认。

    大区中心维护管理人员需对大区中心的设备进行集中维护管理,包括设备局数据的设置、修改,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;定期校验Server的主机时间、BAM时间、计费服务器时间。

    所属地市维护管理人员只能在返迁终端对本地设备进行维护,只能修改跟本地市相关的设置,不能擅自改动大区中心Server的局数据;定期校验MGW主机时间。

    5、下一步发展展望

    根据未来技术发展趋势,建设在GSM网络上的软交换设备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:

    a)软交换MGW间语音改为IP承载,Server间改为BICC信令,并为2G和3G融合打下基础。

    b)建设时间同步网,对软交换设备进行时间同步。

    c)软交换不仅支持2G和3G核心网,而且可以支持其他接入方式,如固网接入等。

    6、结束语

    由于软交换的技术优势和技术解决方案的逐步成熟,软交换技术在电信网络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。但由于软交换技术新、变化大,对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。相对建设原来的传统交换机,不仅软交换本身网络组织更加复杂,而且还需要建设IP承载网与软交换紧密配合,调整传输电路,保障物理通道安全,这些工作大大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难度。由于软交换采用分离架构,Server集中设置方式,需要维护体制相应发生变化,为未来维护管理集中化探路。

★相关文章: